2025年7月,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最后一根“独苗”——沈阳发动机厂完成更名改制,厂牌换成“沈阳国擎动力”,股东名单里彻底没了“三菱”的踪迹。从1980年代凭借发动机技术叩开中国市场大门,到如今连生产线都被拆除,这家曾喂饱半个国产车圈的合资品牌,终究没能逃过退出中国市场的命运。
回溯三菱在中国的黄金时代,可谓风光无限。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两家发动机厂,曾是国产车的“动力心脏”供应基地。比亚迪、长城等自主品牌早年都依赖三菱发动机起步,巅峰时期路上三成国产车搭载的都是三菱动力。90年代的帕杰罗更是成为时代符号,不仅是政府单位的首选车型,北京吉普生产的帕杰罗Sport还直接定义了越野车型的标杆标准。
转折始于2000年的刹车油管事故召回,三菱的口碑一夜之间跌落谷底。尽管后来与广汽合资推出欧蓝德、劲炫等车型,2018年销量一度达到14万辆,但好景不长。受雷诺-日产联盟内讧影响,三菱的新车研发陷入停滞,整整六年都在“啃老本”。2023年3月,三菱先停掉长沙工厂的整车生产,10月官宣不再在中国造车,仅保留沈阳发动机厂维持运营,可这份坚持只撑了一年就画上句号。
三菱的衰落并非偶然,“慢”只是表面现象,骨子里的傲慢与僵化才是症结。在雷诺-日产联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三菱,在中国市场连改个车灯都要等东京总部审批。当国产车三个月就能完成一次改款时,三菱六年都憋不出一款新车;当中国电动车市场如火如荼时,三菱还在折腾20年前的老发动机。2024年沈阳发动机厂产量暴跌至20万台,仅为巅峰期的四分之一,客户也只剩众泰这类边缘企业。
技术代差的拉大更让三菱无力回天。当国产车用自研混动技术实现2000公里续航、靠激光雷达落地城市NOA功能时,三菱连流畅的车机系统都搞不定。有供应商透露,直到2019年,三菱部分车型还在用10年前的车规芯片,为了压低成本甚至减配ESP系统。老车主们则面临售后困境,虽然承诺保修10年,但4S店大规模退网,二手市场上的帕杰罗价格暴跌,去年还能卖15万的车,今年8万都无人问津。
三菱的离场,给中国汽车行业上了深刻的“血泪三课”。其一,靠技术老本躺赚终究行不通,当年被奉为“神机”的4G63发动机,在比亚迪DM-i等自研混动技术面前迅速失去竞争力。其二,更新迭代速度决定生存权,当国产新势力一周进行一次OTA升级时,三菱改个中控屏都要等半年批文,必然被市场抛弃。其三,中国市场早已不是“清库存基地”,想靠换标电车糊弄消费者,终究会被清醒的用户淘汰。
如今,三菱留下的市场空白已被快速填补:比亚迪接手长沙工厂生产海豹,广汽埃安吞下广州基地冲击百万销量,沈阳发动机生产线也可能被长城蜂巢动力接手。中国车市早已驶入“高铁时代”,比亚迪一周能收15万订单,小米SU7交付排期长达8个月,而六年不换代、还在卖2018款欧蓝德的三菱,就像被时代列车甩下的乘客,退出是必然结局。
三菱40年的中国历程证明,在这个高速迭代的市场里,没有中间道路可选——要么玩命创新跟上节奏,要么彻底被淘汰出局。市场从不相信眼泪,只奖励那些读懂时代、主动变革的“狠人”。
炒股十倍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